

佛印禅师(约1032-1098年),俗姓林,名了元,北宋著名禅宗高僧,与苏东坡、黄庭坚并称“宋三大家”,以机锋辩才、禅学造诣和文人交游闻名于世。其生平与斗方山斗方禅寺的渊源尤为深厚,成为这座鄂东佛教名山文化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一、早年修行与禅学成就
佛印禅师自幼聪慧,少年出家,精通佛典,尤擅《金刚经》。他早年游历四方,参访名刹,后得法于云门宗高僧开先善暹禅师,成为云门宗重要传人。其禅风以机锋迅捷、妙语连珠著称,常以诗文与文人雅士交流禅理,与苏东坡的交往更被传为佳话。
二、驻锡斗方禅寺的弘法历程
传经布道,振兴古刹
北宋时期,佛印禅师驻锡斗方山斗方禅寺(原名崇果禅院),在此传经说法,广纳弟子。斗方禅寺由后唐无著禅师始建于同光元年(923年),至北宋时因佛印的弘法活动声名鹊起,成为鄂东佛教文化中心。他不仅精研禅理,还注重寺院建设,相传曾主持修缮寺院,吸引众多僧众云集。

与苏东坡的禅缘
佛印与苏东坡的交往在斗方山留下深刻印记。据记载,苏轼曾多次登山拜访佛印,二人于山中饮酒谈禅,曾印东坡居士与佛印禅师机锋相叩。禅师一指山水:“佛在何处?”东坡答:“佛印斗方。”并留下‘斗方对弈’‘诗偈相酬’等诸多佳话。斗方山现存的多处摩崖石刻与诗文,部分被考证为二人交流的遗存,其中“佛印斗方”四字更成为这段禅缘的生动注脚与后世文人追慕的胜迹。文化传承与历史影响
佛印在斗方山期间,推动禅宗与儒、道思想的融合。他倡导“三教合一”,鼓励弟子研习经典,使斗方山成为多元文化交汇之地。其传法活动为寺院奠定了深厚的禅学基础,后世如明代心节大师、清代松峰和尚等皆承其衣钵,延续斗方山佛教传统。
三、斗方山的佛印遗迹与后世纪念
舍利宝塔与摩崖石刻
斗方山东侧的北宋舍利宝塔,据传与佛印禅师相关,其建筑风格与禅宗文化紧密相连,后被载入《中国宝塔名胜大辞典》25。山中现存十多处摩崖石刻,部分诗文被推测为佛印与苏轼等文人唱和之作,成为研究宋代禅宗文化的重要史料。后世修复与文化延续
20世纪90年代,斗方禅寺在本焕大法师、印静法师等推动下重建,大雄宝殿、天王殿等建筑再现昔日辉煌,寺内亦设有佛印禅师纪念场所。2012年首届禅宗文化旅游节更以佛印文化为核心,通过书法、诗词展览等活动弘扬其禅学精神。

四、佛光传说与禅宗象征
2024年,斗方山惊现“佛光”奇观,浠水县摄影协会主席周健一行在该县斗方山风景区采风时,无意发现斗方禅林上方出现奇异佛光, 10多分钟后,这一难得美景消失。当地传说将此与佛印禅师的灵性传承相联系,认为其弘法精神仍庇佑着古刹,进一步提升了斗方山作为禅宗圣地的文化意蕴。
佛印禅师以禅学智慧与人文情怀,在斗方山书写了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交融的篇章。其生平不仅是个体修行史,更是一部禅宗文化与名山古刹共生的缩影。今日斗方禅寺的复兴与佛光传说,恰是对这位千年禅者精神遗产的延续与致敬。